• 回到顶部
  • 18926078801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周烁方:文化创伤对个人的心理影响

主持人李拯:

 

      大家好,我是今天晚上的主持人李拯,周老师的微课将会在七点半准时开始。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是我们的民族、还是家庭、还是我们个人,我们都遇到过很多的创伤,意象对话它是一个本土化的心理疗法,它作为深度心理学,其实自然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创伤的体验,也会涉及到关于文化创伤的这些方面对我们个人的一些影响。我本人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我自己的临床的工作中,我也会发现很多我们文化的创伤,它会对我们个人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比如说我自己看到的很多,关于比如说重男轻女,或者是像文化大革命等等这一类型的文化的创伤,它会对我们家庭、我们的个人其实会产生非常非常重大的影响。那么今天周烁方老师来谈这个主题就是“文化创伤对我们个人的心理状况心理成长的影响”,我个人是非常非常的感兴趣和期待的。我想如果我们作为中国人,作为我们这个个人能够多来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的文化它经历了哪些创伤,那么我们可能会对我们个人的这种现状,我们现在的一些痛苦纠结,我们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我们的一些心理状况可能就会有更加深入的一些理解,所以谈文化创伤对我们个人的影响其实是非常的有意义的。

 

所以今天就非常的期待,我也同样和大家一样非常的期待周老师今天晚上这样的一个微课分享,关于“文化创伤对个人心理影响”的这样的一个主题,那接下来就有请周烁方老师。图片

 

周烁方老师:

 

      大家晚上好,感谢李拯老师的介绍。因为我是中国人,那这个中国文化也是刚入门刚起步刚刚开始学习,所以今天讲的这个主题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对我自己来说也很挑战,我在讲的时候有一种有些战战兢兢的感觉,并不是那种很自信很确定的。所以今天这个微课希望大家更把它看作是一个分享一个讨论,而且我自己历史学得特别不好,但是又要讲中文话,简直是自寻死路,所以我讲的很多东西可能错误,比如说关于年代、关于时间,有可能有些东西我会记错,所以大家可能听的话更多的是听一个思路、一种观点、一种看问题的视角,而不是特别要在意细节,因为我细节把握得确实不好。那么今天我们这个微课一小时我的计划是这样,大概讲到8:15,然后我们有15分钟来讨论。其实说中国文化内容特别多,我也不太知道能不能讲完或者说会讲成什么样,那我们就开始来试一试。

 

 

     在我们大家比较熟知的这个范畴里面,我们知道人的心理结构大概是分为几层的。最早弗洛伊德把它分成意识与无意识,后来荣格又说在个人的无意识下面,还有一层叫做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共同的。这些发现都特别有价值,但是后来不同的心理学家开始在这两个层次之间去做补充,比如说现在我们就知道其实人的心理的不同层面,在个人无意识下面还有家族无意识,也就是说除了你的个人的一些特色一些有特点的这些心理倾向和心理内容以外,共同的就是你们同一个家族的人会有一些共性。那么再扩大一些,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它是有一个民族无意识或者叫做社会无意识的东西,所以这个中间其实有个图比较好,但是今天没有准备图,大家可以想象,就是我们在不同的层面其实是跟不同的人、跟更大范围的人相连接的。在比较浅的层面,我们每个人人生经历、人生阅历都不同,即使同样的事由不同的人经历,可能在心理上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再比较表显的层面,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但是深入一些的话你就会发现你和你的家族是连接着的,再深就会发现你和你所在的国家、民族是连着的。那么在最深的层面,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层面和全人类可能都是以某种共同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的。

 

 

 

什么是中国文化

 

 

      今天我们讲这个中国文化,实际上从心理结构的层次来说,讲的就是社会无意识或者说民族无意识的这一层,它没有到集体无意识那么深,但是比个人家族的要更深,所以它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大。首先,我们说中国文化就需要有一个大概的共识就是,到底什么是中国文化?这个定义我觉得就可以讨论好多好多天也讨论不完,因为我们中国文化的内容特别复杂,所以今天我会按照我自己的一个思路去梳理,这里面有一部分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和领悟,有一部分是跟朱建军老师学来的,然后来这儿卖一卖。顺便在开始正式内容之前做个小广告,大概在一两周之后我们意象对话的公众号上会有一系列的文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这里面是有音频,有讲的也有文字稿,而且那个是朱老师讲的,所以先做个广告,大家如果听了今天的课觉得意犹未尽的话,回头就可以关注一下,后面去看那些更详细更深入的内容。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从根儿上来讲是怎么样的呢?那我们就要从我们的一些历史的记载中去找。说到这个历史记载,就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不管是中国的历史还是西方的历史,在最早的那个历史记载里面,它都是一种神话和历史相交织的那种状态,就是它不是纯神化,因为纯粹的神话我们都知道那个可能不是真的。比如说像女娲补天,或者说像西方的宙斯和他父亲的这些故事,我们都知道那不是真的。

 

 

      但是什么时候神话跟历史开始接轨呢?就会有这样一个阶段,比如我们看到西方的荷马史诗里面,它就讲到人和神之间的这种关系,天上的神是对立的,地上的人会因此发生战争,然后有一些神会支持一些人,他们打得乱七八糟。在我们中国的更早的历史记载里面,它也是一种介于真实历史和传说之间的一些故事,所以我们现在能够追溯到的故事就是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什么人呢?三皇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这就是历史记载的最早的三个王,当然不同的故事版本记载的不太一样,也有的是另外的人,但是我们现在也没有办法去做神话考证,从能找到的相对来说我认为更接近历史的来开始。那么这些早期的既像是王也像是神的人,他们都有一些故事,我们很简略的来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燧人氏

 

 

      燧人氏故事非常简单,在最最早的时候都是那种原始人,大家都不知道火是什么,觉得火是很危险的,因为火会烧伤人,所以遇到火的时候大家就要避开。但是就出现了一个叫做遂人氏的这么一个人,他跟别人不太一样,什么地方有火他就往那儿去,似乎对火特别感兴趣,并且他看到被火烧死的这些小动物别人可能就扔掉了,他就尝一尝看这能不能吃,结果发现这个被火烹饪过的东西其实是吃起来更好吃的。然后他逐渐地就发现了这个火的妙用,再之后他就找到了碎石学会了钻木取火,然后他把这个技能传播给所有的人类。你看这是一个特别朴素的故事,就是关于我们中国最古代火是怎么来的。

 

 

      如果稍微对比一下的话,我们知道西方的火是怎么来的呢?有一个叫做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就是有一个半人半神这么一个家伙叫普罗米修斯,然后火实际上是天上的是属于神的,人是没有火的,他后来就去天上盗火,然后把火种盗下来到人间,人间才有了火,后来普罗米修斯又受惩罚还是什么,那是一系列很复杂的故事。但是我们这样简单的对比你就会发现,在西方神话里面火的来源,人和神是对立的,神特别高,高高在上在天上,而人是低低在下的。而在我们中国来说,这个火从哪来呢?它其实就是从自然中来,最早来说并没有一个跟人对立的那种所谓的神,所以这就奠定了中国和西方的心理结构的基本不同。在西方人的心里面,二元对立是在最根上就存在的,人和神的世界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而在我们中国人,的确也有人也有一些更大的更神秘的力量,但是这两者之间并不是那么截然的分开,而是彼此以某种方式融合在一起。那么这个是燧人氏,是三皇里面的第一个。

 

伏羲

 

 

 

      现在我们讲第二个,时间短只能快速的掠过。第二个叫伏羲,大家所了解的就是他做了八卦图,画出了八卦图。那么伏羲画八卦有没有什么神奇的故事呢?其实这个故事也特别的不神奇,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伏羲这个人他是当时那个部落的首领,他没事就在那个山上呆着,然后看看天看看地,看看下面的田野,看看天上的星星。然后他就想琢磨说,我用一套什么样的方式能够理解这个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呢?万事万物这么复杂,似乎其中有某种规律。然后他就自己按照用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的方式,比如说基本的,我们今天在《易经》上看到的,连着的就是阳,两个中间断开那就是阴,通过这种方式来推演,然后就做出了八卦图,这个八卦图就是一个最早的我们人去领悟世界的这样的一个方式。那么在这个故事里面,这听起来也是一个特平凡的故事,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些阴阳、八卦、易经它也不是很神秘,它并不是说有一个什么什么天神给了一个启示,然后他突然明白了什么,而是就是从自然中推演出来的,就是看到了自然界各种各样的上查天象下看地理,然后就发现把各种各样的东西归了八个类别,这八个类别就是八个卦,然后这些卦之间彼此又有相互的联系。这个就是伏羲画卦的故事。

 

神农氏

 

 

 

     第三个故事是神农尝百草,这个故事比较有名一些,大家多少都听到过至少知道有一个神农他尝百草。这个神农氏,三皇里面的第三个,这个人主要做了两件特别重要的事,第一件事就是他通过看见天上飞的鸟去衔种子受到启发,然后他就在各种可以种植生长的作物里面去选,最后就发明了种植五谷的农业,从此开始人们就有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食物来源,就是我们可以不用去冒险去打猎了,而是去通过种植来维生。然后另外一个就是尝百草,他到这个当时的那个不是很大的世界,他们探索世界的范围应该是有限的,小世界的各地尝不同种类的生长出来的植物,然后就发现这些植物是有特性的,有一些热有一些凉,有一些是可以充饥的有一些会让人中毒,还有一些可以治病。当然最后这个传说里面有一个版本,就是神农氏最后怎么死的呢?就是尝了一个叫做断肠草的东西,结果他就死了,这个死得挺遗憾的,但是神农的故事关于种植和草药,这就是我们三皇里面的第三皇。

 

 

      这个故事在讲什么呢?从心理感觉上来说,其实我们中国人最早他跟自然的这个关系是彼此和谐的,彼此依存,人类需要从大自然界中去获取,需要种植,需要了解大地上长出来的各种植物,我们跟大地的连接是非常紧的。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种植最需要在意的是什么呢?其实最需要在意的就是自然规律,它并不在意我们比如说人是不是很厉害,是不是有很高的成就,而是在意我们要学会比如说学会等待,学会适当的时机,在适当的时机种下去,在适当的时机去收获。所以到了今天我们有农历有24个节气,这些节气你会发现其实平时我们可能了解的不太多,但是它又像是埋在我们骨子里面一样,就是在不同的节气我们就会觉得,好像到这个节气仿佛有什么不同,清明了,前一段惊蛰了,然后春分、秋分,我们就好像会在心里面有某种感觉,就是通过这个节气我们和大自然的这种节奏有一种相连的状态。

 

 

中国文化的特色

 

      以上三个故事特别简要的说了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故事跟西方去对比,因为我们想要知道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我们需要有一个对比,没有对比的话就显不出特色来。

 

 

      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几个特色,第一个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人来说是和谐亲近的,而在西方来说就好像不太一样,有的时候人和神的那个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不应该说人和自然,就是在西方来说它更强调人和神对立,而在东方来说我们人和自然,和更神秘的力量比如说道德经里面所讲的道,我们是同在的并不是那么的截然的处于不同的内容。

 

 

      第二个心理特点说起来也比较抽象,就是说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的最根上,会认为各种不同性质的能量其实是平等的,彼此虽然不同但是彼此平等,而不是说有哪个高哪个低。这里面可以举个例子来说特别好玩儿,我们中国不是有五行学说吗,五行学说可能是在阴阳更后面发展起来的,金木水火土,前一段恰好有一个老外,就是一个西方的心理学家来北京讲课然后我也参加了,就听他讲他说西方的四元素就是地水火风,四元素的这种彼此的转化它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媒介,这个媒介叫做灵性,所以这样一来的话西方的这个四元素其实它就不止是四个元素,它是地水火风是平行,但是加上了一个高于地水火风的一个叫做灵性的要素。有一个电影叫做《第五元素》我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这个挺有名的电影里面讲的那个所谓的第五元素,就是有一个能超越四元素的东西加进来才能变的不一样,而在我们中国金木水火土它彼此没有哪个高哪个低,它是彼此相生相克然后形成了一种平衡的状态。那么这个是第二个特点,就是各种不同性质的能量是平等的,而不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不是这么对立的。

 

 

     第三个特点,我觉得其实就是顺其自然。你看这个燧人氏从自然界中拿到火,伏羲从自然界中领悟八卦,神农就是搞种植,那么他要顺应天时,所以人顺应自然,人和自然的这种和谐相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要,而且你会发现再最根上这些神话传说里面,它并不强调说一个人需要有人为的成就,而反过来在西方的比如说欧洲的一些神话里面希腊神话里面,它总是想到有这种英雄对吧?英雄有很高的成就,有的英雄甚至于能战胜神,他们就是人和神之间就有一种对立的、打压和战胜的关系,而我们中国人是说人和自然和道是彼此相融合的,人就在自然中,道就在我们身边,它就体现在一些特别简单的特别普通的事情上。

 

 

 

      这个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最早的,介于神话和历史之间的文化特点。再往后就又有了一些发展,比如说大禹治水这个故事我们都知道,就是大禹的父亲治水结果失败了,他父亲就是哪个地方发水就堵,堵到最后那个水就更大,死了很多人,后来他父亲有的说被流放了有的说杀了。然后大禹又来治水,就发现说这个水其实应该疏通它。这里面其实也一样,讲的也是这个顺其自然,我们有这种能量的流动的时候,中国人很早就知道不应该去人为的强行的去控制,而是去疏导,让它去自然的宣泄。

 

 

      再往后就到了我们中国最早的文化记载或者文化典籍,比如说《易经》,这是我们现在最早的经典,你会发现《易经》传说是周文王把伏羲的八卦等于是进行了一个演化,演的更复杂了就有了64卦,这64卦就是你如果看过《易经》你会发现,它里面讲的都是很朴素的事情,比如说天上下雨,踩到老虎尾巴,或者一个人出去玩钱丢了……它讲得不是神话,讲得都是一些很平常的日常生活的事情,但是在这个里面有一个很复杂的规律在以一种方式在发生发展,然后在彼此转化。

 

 

      那么《道德经》之后所衍生出来的两个基本派别就是道家和儒家。道家就是在更抽象的层面,它不是那么具体,在更抽象的层面讲道,讲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但是它讲得非常的简约,它不想《易经》那么复杂。而儒家实际上是《易经》在人间的应用,在人伦关系中比如说在跟父子、母子、夫妻、兄弟、君臣这些关系中,这个“易”,这种变化的规律是怎么样体现的,我们应该怎样遵循规律然后来达到一种和谐。这个是道家和儒家。

 

 

儒释道

 

      所以今天我们说中国文化的话,主要包含的就是三家学说儒释道,这个是最早的道家和儒家。而且在这儿需要强调一点就是,其实道家和儒家在早期应该都是非常的灵活的,我们大家可能有的人会形成一种印象,就是说儒家有的时候会觉得是不是好像很死板很正统,正儿八经的又特别的不灵活。比如说我们会想到孝道,就是今天好像说到孝道的时候它的名声不太好,但是其实在早期的儒家思想里面,很多东西非常灵活,后期由于各种文化发展学术发展,儒家思想实际上相当于逐渐的逐渐的被大家给理解歪了,但这是一个特别长的故事我们今天讲不了,以后大家可以看公众号上会讲这个故事。

 

 

 

      但是那个时候,比如说你看孔子,他说很多东西都是很灵活的。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按照西方的话来说很辩证对吧?它不是说让你一味的干什么,就是说你学不能光学不思考,反过来你也不能说光思考不学习,这两个它等于有一个中间的一个很灵活的平衡点。再比如说,我们今天经常会误解的一句话叫做“三思而后行”对吧,这个话其实它也出自论语,原文是说有一个人问孔子,说有一个人叫季文子三思而行,就是说他在行动之前就要反复的想三次,然后就问孔子说这样的人怎么样啊?孔子其实是有一个回答的,孔子说“再,可矣。”意思就是说三遍太多了,就是你想两遍就行了,再就是想两遍,你要行动之前想一遍再想一遍就足够了,不要想那么多。所以你它其实挺灵活挺活泼,它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死板。

 

 

 

     我们现在简单说一下儒释道。儒家大概是在两晋时期就开始进入中国有比较大的影响,然后一直到了唐朝,中间有好几百年的时间它才被我们中国文化给消化了,成为了我们今天大家所相对熟悉的禅宗,就是六祖慧能他把禅宗发扬光大,《六祖坛经》,我们所熟悉的风动还是帆动的故事,所熟悉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故事,这都是禅宗的故事。到了唐朝的时候,儒释道三家并立,所以我们今天说中国文化的话,其实最主要的就是指的是从最早的人和自然的这种和谐关系,然后演化出来的《易经》,然后《易经》又演化出了儒家和道家,再后来佛教进入中国,和我们中国的儒家道家相结合产生了禅宗,这三家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

 

 

几个历史事件

 

      中间很多东西很有趣但是没有办法详细的来讨论,我们就直接来说创伤,就是说我们中国文化原本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今天这个主题叫做“文化创伤对个人的影响”,那么创伤在哪儿呢?其实主要就是一些历史事件,它会对我们的文化有创伤,我在这儿只是提几个我个人认为影响比较大的,尤其是对文化的影响比较大的事件。

 

 秦始皇统一六国

 

 

       第一个事件其实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六国这事本身应该说是一个好事,因为就像三国演义讲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规律,但是秦朝就出一个比较糟糕的事情在哪儿,就是在于因为当秦王统一六国以后,你想他得杀多少人是吧,打败多少敌人,然后把这些人都归拢于自己的治理之下,他心里面其实特别不安,所以就需要一个格外有效的办法去做这种政治上的管理或者控制。那么当时法家的思想就开始,法家不太能说思想,因为法家没有啥思想,法家更多的是实用主义,就是你不听话我就惩罚,你要是做得好我就奖励你。

 

 

     但实际上你会发现秦朝惩罚用的比较多,比如说连坐制度,比如说各种各样的这种惩罚制度,搞得大家非常害怕,就是你不听我的我不跟你讲道理,我比你拳头大我比你厉害,你要是不听我就可以杀你,这个就是法家实际用出来的这样一个效果。那么在秦朝法家治理下就发生了一些比如说像“焚书坑儒”这样的事件,那么这应该说是我感觉文化上的第一个创伤,那么这个创伤所带来的一个效果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实用主义。就是任何的事情我不管它深层影响是什么,只要它有效果,它只要能够达到我表面目的,那么这样就是好的。

 

 

      那么说到这就稍微往个人层面走一走。我们想一想,回到我们自己身上,今天我们自己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有的时候是不是会有一种无原则性?就是觉得原则算什么,有效就好,只要有用,就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只要能够富起来,至于说是怎么富的我们我们不去管它。其实就是你说它是一个创伤,我觉得可能它已经太深入骨髓了,你甚至已经觉得你觉得这是创伤吗?这有什么不对的吗?我们很多时候不就是应该只看效果吗?但是其实在我们中国的更早的根上的传统文化,其实在道理上对不对是很重要的。就是是否符合天道,是否符合伦理,对于大家对于个人对于他人,是不是有更好的深远影响,这些东西会更重要。但是今天,可能我们有些人包括我自己,在某些情结的层面也会是那种实用主义。

 

 外族入侵

 

     再往下捋就都是比较大的创伤就提一下,比如说到了元朝的时候,今天蒙古族它已经是我们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了,但是在当时来说它相当于是一个外族入侵,外族入侵以后它以武力征服了华夏民族的这样的一些人。但是元朝我觉得有一个不错的地方,就是它虽然崇尚武力,但是它不做那种文化方面的限制,你要看书你要发展文化我不管你,你只要不造反就行它是这样子。所以在元朝的时候,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不是很多,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但是也没有什么损害。

 

 

 

      那么与之相比较,清朝就不一样了。到了清朝满族的统治,清兵在入关的时候其实曾经有过很多次的大屠杀,杀了很多很多的人,在这里面有的就是一个城整个就屠了,有的就是你不服我就杀你。那么这样一来在杀人的这个层面上,其实就相当于当时那种比较有志气的有骨气的人基本上就被杀掉了,所以如果就这么说可能大家听起来会很不愉快,但是可能它会是在某个层面是真相,就是今天的我们是怎么来的呢?我们都不是那群最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后代,因为最有骨气的中国人都被杀掉了,是那些更苟且,把生命安全更放在比如说自己的自己的志向自己的观点之上生命更重要,我们是这样的人的后代。

 

 

      那么这样的一个历史事件,它带给今天的影响是什么呢?那么也要让大家返回来想一想自己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有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对错不重要,其实我心里面怎么想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安全,重要的是别出事儿,别被干掉了,别被更强大的力量给灭掉。那么在这样的一种策略下,你就会发现一方面来说,它有的时候可能让我们更安全,但另一方面来说它其实是一个挺悲哀的事情,就是我们心里面的原则在哪里呢?我们到底想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们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的时候这个对错其实就变得不重要了。

 

 

 

     那么再往后就是清朝。清朝有很多外族战争,就是跟外国人打仗,基本都打输了,因为清朝发展的不好,他们的心理也不是很健康,所以有很多我们现在来看可能能打赢的当时没打赢,然后本来打不赢的就输得更惨,然后就反复的战败、割地、赔款。如果把中国看作一个人的话,他就相当于在有一段时间内这个人被反复地欺压反复的羞辱,不但被羞辱而且自己还要主动的去献出一些自己好的东西以寻求生存。那么在这个过程里面,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呢?

 

 

      就是会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一种自卑,这种文化自卑里面其实它是有一个误解的,就是说这个误解它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去发生,首先,因为西方当时比中国的武力强大,比当时的清朝武力强大,那么就会造成一种心理效应,就是他真的很可恨,他们侵略我们欺负我们,但是他们真的很强大,那么这样子的话其实在后期就形成了一个挺不好的效应,就是在精神分析上把它叫做对攻击者认同,就是他攻击我他欺压我,但是他比我厉害,所以被欺负过的人他这个创伤没有被消化的时候,他就会说那我要变得像他一样,我要跟他一样的话我才算强大。那么这种文化自卑感就为了后面的一系列事情就埋下了一个伏笔。

 

 五四运动

 

 

      后来清朝覆灭了,就到了民国时期这个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就出现了一批很有思想的年轻人,他们说我们国家太弱了,我们现在要变强,那怎么变强呢?当时这个误解就在这儿发生了,就是说你看清朝这么弱,一定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有问题,我们的文化里面都是糟粕,没有什么好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强大,要强大就要学习西方文化。所以我们要把我们的原本的文化全部都摒除掉,把它们摒弃掉,然后我们完全的让自己像西方人一样去思考,像西方人一样去表达,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变得强大起来。但是在这里面有一个误解,就是说清朝人清朝政府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吗?其实是不能的。清朝的统治特别长,300年,这300年的时间因为它中间有文字狱什么的,就是它对人的思想有特别大的限制,包括什么修订《四库全书》,它对中国人的思想有特别大的这种限制,几乎文化就没有办法传承了。

 

 

      所以也可以说到了清末,就是清朝覆灭的时候,那个时候所有的中国人都可以说是一个没文化的状态,但是他们就会以为说,比如说留下来的经典的书还有吗?比如说像《论语》什么的这些东西还有,那就这些东西都是糟粕,所以我们要把它去除掉,然后就变成西方人。于是就有了简化字,就是繁体字简化,然后我们的句法语法,我们的用词都发生了变化。

 

 

      原本我们中国人,你看古代的书里面,讲人的情绪感受都是一个字,但是今天都是双字的词,比如说快乐,比如说悲伤。其实在在我们中国的更古代的语言里面,快和乐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情绪,不相关,悲和伤也不一样,但是它都混到一块儿了。这些影响都很大,但是今天可能没有机会去细说。所以五四运动的这一批人,我觉得我这么说好像显得有点狂妄,但是我只是想表达我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会觉得这批人有思想没文化,就是他们是很有思想的很有想法,他们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是他们没有文化。这是一个事实,因为在那个时候更早的这种儒家道家的这些思想那个精髓已经找不到了,所以跟自己的根切断了,所以才想要去找西方的话来补偿。

 

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

 

      那么到了今天,中国文化的这种自我摒弃,然后试图西化的这个倾向,持续了很长的时间,那它的影响是什么呢?它的影响大家也可以来想一想,就是我们今天我们大家的追求。比如说我们认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好的,比如说我们认为什么东西是高档的,我们有一个词叫做先进,什么东西是先进的。你会发现可能在某一个视角之下,我们心里面的某一部分就会觉得,怎么样的人是好的人呢?就得是像西方人那样,就像是那种精英,穿西装打领带,然后那种坐着办公室,特别高档的这种生活。那么这种对西方文化的盲目的追求,它不只体现在一般的生活追求上,它还体现在我们的学术上和教育上。

 

 

      我们的学术上比如说西方人的学术研究的思路就是大家都发论文,对吧?然后发论文了这个论文是一些因果的研究,就是研究一些因果关系,然后去重复的做证明做实验把它证明出来,然后有一个论文放到那,后面有一个人再基于他的论文再做研究,这样子去积累。这是一个西方的一个方式,我们中国人现在其实在我看来也是在盲目的追随这个方式。有一些领域可能会更有效,比如说在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但有一些可能就不太好,比如说在心理学方面,我们大家学心理学的都去研究、实验、都去发论文,那谁去研究人心的规律呢?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仍面临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怎么治疗?这些方面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所以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自我摒弃然后全面西化的影响,其实它渗透到了我们今天的方方面面,最根本的来说其实有可能它会带来一种人生方向的迷茫,就是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是好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呢?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什么呢?在这个点上其实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完全不一样的。

 

 

      讲起来就发现内容特别多,但是时间有限,那我只能往后稍微延一点,我讲到八点半然后可以有个15分钟左右有问题我们讨论一下。

 

 

文化创伤今天的状况是什么

 

      那我们就稍微地进入一个结论,就是说我们说文化创伤,那么文化创伤今天的状况是什么?

 

 

      大致来说我觉得我也这么捋了一下,第一个状况就是我们大部分的中国人,其实跟我们传统文化的那个根是断开的。就像一棵树,我们是一片叶子或者一个小树枝,但是我们中间受的伤太严重了,跟我们的根断了,那个根上面它有特别丰富的营养,但是这个营养输送不上来,然后这就会导致我们有一种无所依附的感觉,有一种就像是心里面没有归属感,无家可归,没有那个心理的文化层面的家。

 

 

     那么这样的无所依附就会导致第二个状况,就是目前所看到的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求。就是我们会基于之前的这些历史原因,对西方文化相当于是对攻击者认同,然后我们试图去模仿它,我们会盲目地追求西方文化。但是这是一个没有头的事儿,第一我们永远不可能比西方人更西方,第二我们去追求那个就越发远离了我们的那个精神的根源,实际上心里面会更不健康。那么在这儿并不是说西方文化不好,而是说我们其实不可能变成西方人,东方文化中国文化是我们骨子里的根上的一个东西。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父母,我们的家族,我们从小所经历的那些,那是永远都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的,我们只有先回到那个根儿上去,先回到自我的根上,先跟我们的根连上,然后我们才能从站在自己的中国文化的位置上出发,去看看我们要怎么发展。

 

      第三个就是文化创伤的对人的影响。其实就是说,因为这些创伤,前面我讲了几个其实挺具体的创伤,那么它的这个创伤反应的会体现在我们的方方面面,但是因为它太深了,它已经变成我们的一种习惯了,但是如果我们去做自我成长,当你的个人情结解开之后你就会发现,在个人情结下面这些创伤都仍然是历历在目的。就比如说刚才提到的,有的时候我们无原则,我们实用主义,有用就行,有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会觉得安全更重要,生存更重要,而人的这种精神,人的思想,自我的意志就不那么重要。再比如说对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这种看不起,我们可能有的人就会觉得中国文化这个东西蛮low的,西方这个这个东西很高大上,它们很精致很美,要去追求那个,那么越追求其实越迷茫。

 

 

    实在是时间有限,我们只能这么简短的去捋一捋。

 

 

如何治愈创伤

 

     接下来还有三四分钟,我想想看我们可以说说解决方案。就是这么多年的这些问题,它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在我看来是有几个解决方案的,这几个解决方案可能要并用,我们跟我们的文化的根才能更好的接上,我们的创伤才能够更好地得到治愈,我们可以变得心理上更有自信更健康,更知道我们的人生方向是什么。

 

 

      那么这里面第一个可以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习传统文化。这得益于我们中国文化很早就有文字记载,像《道德经》、《论语》、《庄子》、《诗经》这些经典,其实它一直都在我们身边,我们想要都可以得到,我们在网上都可以免费的下载,我有一个电子书软件,我发现这些书全部都是免费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得到它。我们其实可以去花一点时间试着去读读看,尽量读原文,因为有一些人他解释得可能会偏。读原文,然后读读读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东西很有趣,很深入,可惜今天没有机会去分享。

 

     第二个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学心理学,先做我们自我的成长,就是解开我们自我的这些个人层面的情结,先把个人层面的情结解开。我们从小到大所经历的这些事情所产生的创伤,由于这些创伤和我们的应对方式,使得我们的性格,我们最初的那个心愿都被扭曲了,那我们怎么样能够回到我们原本的轨道上来,这是第二个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因为当我们把个人层面的这种情结能够看清,然后一定程度解决的时候,再下来你就会发现这个文化的影响它是无处不在的。

 

 

     第三个可以说它就不是一个办法了,就是相信。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就像一个人一样,它受到创伤它是有治愈力的,那么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些创伤是能够得到消化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它是一个挺大的民族的国家的创伤,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提,但是前些年你就会发现,开始有人去写一些这方面的书,就是讲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然后有多么痛苦有多么残酷多么不合理。其实你会发现,当有人开始去写这个东西,当有很多人开始谈论它的时候,这就相当于我们这个民族在代谢这个创伤,我们在做情绪宣泄,我们在表达,然后有机会重新去看待这个事件对我们今天的意义是什么。所以这个部分可能它没有办法凭借个人的努力去完成,但是如果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多一些对文化,对文化创伤,对我们的传统的这种认识的话,那就相当于整个民族就觉醒了一些,就好像觉察力增强了,觉察力的增强也可以让它更好地去自我成长,去修复这些创伤。

 

 

      这个话题实在太大了,所以今天我自己觉得自己讲得很不满意,不知道大家听得怎么样?就是这样很粗略的很不严谨的,以我自己的视角对这个整个文化的状况、发展、创伤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就关注意象对话的这个公众号,然后在未来就会有一系列的更细致的讲中国文化是怎么发展怎么演变的文章出来。另外就是大概在2019年我们会出一本书,叫做《意象对话与中国文化》,也会去讲中国文化里面的各个方面,因为一本书的话它的体量就更大,它可以表达的内容就更多,到时候我们大家看了以后还可以再继续的来讨论。那么今天讲的内容就到这儿结束,然后看看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就提一下讨论一下。

 

互动交流

 

学员1:现在人信佛修佛的多,信道的反而少,是什么心理?

 

周烁方老师: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辨别,这个辨别今天也没时间讲,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这个道教和道家其实不是一回事儿。

 

 

      道教实际上它是借了道家的思想,它其实就是一个宗教。我们说道家思想,它主要就是老庄这个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出世的,它不强调说我们要进入这个世界里面去成就什么或修行什么,所以我估计如果现在有道家的修行非常好的人,你也不知道,因为他不宣传他自己。而现在的道教,就一方面来说它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它也是比较出世的,它也不是太多自我宣传,这可能就是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就是道教跟道家其实就不是一回事儿。现在信佛修佛的人多,就是因为佛教你看它很面向大众,它有各种仪式,就算你不做佛教的修行,你不去打坐什么的,但是你还可以烧香可以拜佛,可以去寺庙逛逛,然后佛教还有很多故事,它就更亲民一些,对大众的接口更友好。所以现在信佛修佛的人多信道的人少,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学员2:现在有好多人会在行为层面去“践行”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孩子,老师怎么看?

 

周烁方老师: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不是都是好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有一些其实它根本不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东西。比如说像《弟子规》这种东西就是属于比较糟粕的,比如说《二十四孝》这都属于比较糟粕的。所以教孩子去学,我觉得这个最重要就是辨别,你要辨别出来学什么比较好。比如说你让孩子去学习《论语》,甚至于《道德经》他读不懂你就让他读其实都是有好处的,《庄子》这都是有好处的。

 

 

      就是你看他学的是什么,如果它不是最经典的最原始的儒家或者道家,我建议你就要谨慎了,因为有一些东西其实对人类也是会有毒害的。也许有具体例子会更好,比如说具体学什么怎么学。其实我们中国有一种最原始的学习方式就是不求甚解,就不知道它啥意思,但是我知道这个东西是好的。比如说《论语》或者《道德经》,我就只是读这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当反复的读的时候,那个文字里面它会有一些能量有一些氛围,你不断的读那个东西对人会有影响,也许现在他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他长大了以后,这个东西就像埋下一个种子,到某一天到他足够成熟的时候,他就突然会想到原来这个话是这个意思。

 

 

      其实这样一种方式不只是小孩学习的方式,也可以是作为我们成年人的学习方式。比如说我们去学《易经》,你要自己琢磨真是琢磨不明白,它这个卦象为什么这样写呢?为什么这个龙一会儿在田里一会儿在天里呢?其实我们要做的就是先把这些《易经》读一读,不思考,但是有一天可能当你的生活的体验到位的时候,你突然就明白了这个卦什么意思,原来这个卦讲的是这样一个规律。所以这个方式对我们大人也适用,或者我们每天没事读读《道德经》,但是你理解不了就不要强理解,也许有一天突然你就发现我就明白了,原来它讲的无为是这个意思,它不是我原来想的那个意思。这是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

 

 

      我又看了一下这个问题,发现好像理解错了。他是说大人对孩子践行传统文化,我觉得跟前面答的那个有一个类似的点,就是我们现在懂不懂什么是传统文化?比如说最基本的,《道德经》讲的是无为,这无为到底什么是无为呢?是你什么都不干呢还是怎么样呢,还是越少管越好呢?比如这个无为你没有理解的时候,自己没理解的时候你就没法践行,如果去践行也是歪的。所以第一个要做的就是我们成年人要先学,真的学懂那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然后学懂了以后我们才谈得上践行。

 

 

学员3:我发现一个现象,有些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对立了,二者如何能结合的更好一些?

 

周烁方老师:

 

      我自己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根上就是不一样,如果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跟西方文化是差不多的,殊途同归的,那我觉得这人他没学明白,学明白了不会这么说。所以说首先它们真的是不一样的,在根上要先搞清楚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西方文化是什么样。你如果说结合的话,这就特别重要了,就是你会发现现在好多西方人都开始谈中国文化了,但是他们实际上首先做的是说,比方说荣格,他先作为一个西方人,他的自我的文化认同很好,他先做了一个很好的西方人,西方文化也搞得很明白,然后他才转而走向东方文化。

 

 

      所以说对于西方人来说,叫做立足西方文化,然后来借鉴和学习中国文化中的和他们不一样的东西。那么反过来说,我们中国人要做到中西结合,我们首先要做的其实是先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上来,我们先回到自己的根上先搞清楚我们的文化里面都有什么,我们的特色是什么,就是我们先要跟我们的文化的这个根源先连上,先回归自我,然后立足于我是一个中国人,从这个点出发我再看,说西方文化里面哪些东西可以拿过来,但是即使拿过来它也是补充和完善我们中国文化。所以在我看来中西结合,是这样的一种先找准立足点,然后以一个立足点出发去借鉴和学习另一方这样的一种方式。我不知道这么说是不是有点抽象。或者举一个反例来说,我们要是想说中西结合的话,你要是说你中国文化没搞懂,你一上来就学西方文化学得特别特别好,其实这不叫结合,这叫抛了自己的直接试图去学别人的,这是不一样的。

 

 

学员4:老师能谈谈重男轻女的问题吗?有关文化的,感觉在现在一些很“现代”的人身上,还是能看到很深的这个烙印。

 

周烁方老师:

 

      “重男轻女”这个问题好像太大了,我只能很简单地说一说。与其说重男轻女,还不如说叫男不男女不女,其实它是一个男女失序,它并不是说真的就重视男的就轻视女的,女的被轻视固然不舒服,男的被重视就舒服吗?其实也一样的,就是给男性加了很多比如说认为他们该怎么样,男性也没有办法做自己,女性也没有办法做自己。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来说其实更早的时候,比如说像商朝一直到唐朝,其实女性的地位很低吗?好像不是这样,好像女性的地位不是很低,什么时候女性的地位开始变得越发的低下了,这个我建议你还是看朱建军老师的书,我觉得我说不清楚太复杂了。这是一个特别漫长的,就是男女关系从和谐到平等,但是到逐渐逐渐的女性的这个部分被贬低被妖化,这样的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有一个文章叫做《从瑶姬到窑姐》,那是《焦虑的中国人》里面的一篇文章,你可以看那个,那个里面说的会更清楚。关于男女两性这块有太多的东西在里面,现在何明华老师她的那个两性关系课其实就一直在讲这个,怎么样能让男人做男人,回到男人的位置上,女人能回到女人的位置上,本质上来说现在我们可以统一一个认识,就是所谓的重男轻女是男女都受创,都有创伤,并不是说男的真的好像就占光了,其实也不是的。

 

演讲者:周烁方(黄金级意象对话心理师,意象对话研究中心理事长),转自常春藤心理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