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 18926078801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赵燕程:意象寻根技术的基本操作

意象寻根是意象对话的一门子技术。由于它还处在发展之中,所以需要阶段性总结。本文梳理出意象寻根迄今为止的基本理论、操作方法和学习难点,希望能帮到想学习的人。

 

 基本理论

意象寻根是心理治疗和咨询方法,首先关注的是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化解。

【理论与方法】赵燕程  ▏意象寻根技术2.0(第一部分)(“心理问题的成因”,点击阅读)

 

【理论与方法】赵燕程 ▏意象寻根技术2.0(第一部分)(二)(“心理问题的化解”,点击阅读)

 

【理论与方法】赵燕程 ▏意象寻根技术2.0(第一部分)(三)(“难点”,点击阅读)

 

 基本操作——觉照

 

知道了什么是生命之“根”,如何“寻”呢?意象寻根的途径是觉照。

咨询师用第一人称。

把通过自身主体感受到的

来访者的心理内容反馈给对方,

同时对自己的心理内容保持觉知,

就叫觉照。

 

“我”原型在意识早期出现和发育,主要借助镜映这个心理功能。当有了自我意识,我们便会用“我”来指称我要表达的一切内容,但用“我”指代的东西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很难被意识到。

 

处在比较平衡的心理状态时,我们会有一个比较全面均衡的意识;当处在失衡的心理状态时,我们很可能被某种思虑、情绪或身体感觉带走,意识阈变窄,意识内容受到很大的限制。好的镜映帮助我们建立起真实的我感,不好的镜映使我感出现缺失或扭曲。

 

觉照主要在镜映层面上工作,满足了来访者的镜映需要。咨询师用“我”叙述来访者的心理内容,就像在说自己一样,是用“我”作为主体来感受来访者,能更准确地感受到他们的心理内容,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意识,增进自我觉察,更接近自体我。

 

比如,当来访者激动地倾诉时,很可能注意不到自己的声调、语气、动作和表情。咨询师感受到这些,用“我”反馈给对方,能够帮助对方在倾诉的同时更多地意识到自己,培养一个更有觉察性、更有自我意识、更扩展的“我”。

 

个体需要关系的镜映,才有了解并融入世界的可能,没有镜映,个体无法生存成长。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镜映,否则便会处于无意识和疑惑之中,而镜映的需要在自然的状态下是不太可能得到完全满足的。尤其在特别小的时候,我们都会有镜映缺失和不足,结果在很多点上我想描述我自己是困难的。

 

有的来访者有很多心理内容,但说了一大堆,谁都不知道他说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其实沉下心来感觉,咨询师就会明白,他的目的就是让你帮他整理出我说这些的目的,来访者感觉到了这个动力,但因为自我镜映的缺失,很难意识化。来访者没有一个更成熟的自我镜映能力,源自早期的镜映不足带来的自我感的缺失。

 

觉照可以帮助来访者不断修复、扩大自我镜映能力,对镜映缺失有很好的疗愈作用。

 

“问题的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动力背后”,觉照是打开“背后”之门的密钥。“问题”的形成和“解决问题”的动力都是发生在意识层面的继发感受,不舒服的原发感受令个体在意识层面迅速感到出了“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寻找解决办法,而忽视了“我怎么就会觉得出了问题”这个问题。

 

问题意识的形成是继发反应的起点,也是离苦得乐的心理机制最基本的表现。觉照可以帮助个体意识到这个“背后”才是导致这一切发生的原发感受,从而找到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每个人在说“我”的时候,都是在说自己的心理内容,“我”就像一个口袋一样,把我们所有的心理内容都装在里面。咨询师镜映来访者的心理内容,帮助他们顺着当下的感觉寻到原发感受,这些内容也叫“口袋一”,是觉照技术的基本功能和普遍用法,是来访者能够亲身感受到的。

 

觉照技术“口袋一”这个基本功能,脱胎于凯特螺旋心理剧的包容性替身技术。螺旋心理剧主要用于因重度心理创伤而发生人格解离的个案,包容性替身技术要求咨询师用第一人称“我”像镜子一样尽可能如实地反馈来访者的语言、表情和体态动作,来访者不必再分出一个劲儿去转化咨询师说的内容,能够更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心理内容保持觉知,更容易回到主体感受,以利于恢复一个完整的自我感。

 

觉照继承了包容性替身用“我”帮助个案回到主体感这一优点,而且发现这对咨询师自我觉察帮助更大,这就产生了觉照的第二个功能“口袋二”。

 

咨询师把自己感受到的来访者的心理内容如实地反馈给对方,但咨询师也是人,一定会有自己尚未化解的情结,一旦被唤醒,或被来访者的心理内容触动,肯定会有反应,这些反应叫“口袋二”。“口袋一”和“口袋二”都在咨询师的意识中,不加觉察,“口袋二”一定会染到“口袋一”,这样反馈给来访者,不仅不能帮助来访者提升自我意识,反而会让他们更加混乱。

 

咨询师只有意识到并处理好“口袋二”的内容,才能如实地镜映、更好地理解和帮助来访者。这是觉照的高级功能和特殊用法,是咨询师自己能够感受到,而来访者不知道的。

 

觉照用“我”原型来引导双方自我探索,但又不和它粘连,帮助咨询师和来访者不断区分人我,使之既修复自体的缺失,又不断地去我执,是一种现代修行方式。

 

 

1,“我”镜映的是对方的心理内容。这又分为两种情况,在镜映a时,“我”是a的心理内容,在镜映b时,“我”是b的心理内容,这让寻根咨询师更容易区分“我”和不同的心理内容,更清晰地区分不同的个体;

 

2,“我”镜映对方的心理内容时,如果没有触动我,我的镜映一般是真实的;当镜映失真时,一定是镜映的内容触动了我。咨询师必须首先区分哪些是自己的内容,哪些是来访者的内容,然后消化处理自己的内容,才能继续如实地镜映来访者。

 

当不断用“我”来描述对方的心理内容,没有建构好的自体会慢慢地修复,自我的容器会不断地扩容,双方的容器都在增大。只有随时意识到两个口袋,寻根咨询师才能做好觉照工作。

 
 
 

觉照式镜映是咨询师陪伴来访者增强自我意识的过程。一开始,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了解很有限,觉照式镜映要求咨询师尽量反馈来访者呈现出的肢体、表情、语言等外部动作,越如实准确越好,一来使来访者感到我身上的一切都被看到,产生初步的共情式满足;二来使来访者意识不到的一切得以意识化。

 

心理问题会导致来访者的意识窄化,很多外部动作都无法进入他们的意识阈,觉照式镜映可以像镜子一样,帮助他们看见自己;三来觉照式镜映为咨询师进入来访者的内心提供了途径。

 

觉照训练在开始的时候要求咨询师模仿来访者的动作和语言,就是为了培养咨询师由表及里的观察和共情能力。

 

觉照镜映的反馈表达要求咨询师尽量避免把话说死,尽可能留有余地和弹性,真正体现镜映过程的平等。觉照镜映不是指导和教育,而是合作式的共同探索;寻根咨询师这面镜子看到的并不比来访者更多,只是在意识上比他们更有结构、更完整。

 

觉照培养咨询师两种能力,一是如镜子一样镜映对方(觉照式共情),帮助对方增进自我了解的能力;一是如镜子一样镜映自己(觉照式内省),能够清晰地意识到镜映对方时引发我的反应并辨识区分的能力,要求咨询师只反馈来访者的心理内容,而不是我想象、我认为的内容,不在反馈中加料。

 

咨询师作为镜子,需要一定的纯净度或对此有足够的自知。咨询师开始关照自己,也就是在关注“口袋一”的同时关注“口袋二”,觉照才能够带来双方的成长。这是觉照能否成功的关键。

黄金级意象对话心理师

人的意识可以普照一切,但注意力构成我们的心理世界。我们的注意力在哪里,我们的心理世界就在哪里;我们的注意力怎么样,我们的心理世界就怎么样。注意力的分裂必然导致人格的分裂,关注甲时就无法关注乙,甲乙在我们心里便处于“二”的状态。觉照帮助个体恢复人格整合能力,使之更多地处于“不二”或“一”的状态。

 

觉照强调觉察,而且是不用劲儿的、无为的觉察。情结大多形成于我们的幼年期,那时我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面对世界,除了好奇和感受,没有更多的心理动作。

 

当原发感受令人难以忍受,我们才不得不用已有的心理资源进行防御,这样就形成了情结。情结是我们面对原发感受“用劲儿”的结果,如果不用劲儿,就不会产生情结。

 

情结,尤其是核心情结,大多是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产生的。面对原发创伤,感觉系统承受不了,便试图用发育中的、稚嫩的理性系统处理它,这使我们一直用“想”和“去”的劲儿处理问题,早已习焉不察。无意识用劲儿的方式有很多,最难觉察的是“想”和“去”这两种。

 

回到原发感受,既指感受到原发感受本身,更指要回到主体状态。对此缺乏觉察,一难受就“想”“去”做点什么解决问题,导致我们的努力与真正的需要南辕北辙。意识和其他心理动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放慢心理动作的节奏,很难觉察并把它们区分开来。

黄金级意象对话心理师

寻根咨询师既要时刻关注对方的头心身的感觉,更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头心身的感觉。能量更多地在头上,就会更多地使用分析判断能力,脱离了感受;意识不到自己的能量转动的方向,就容易使用压抑的能量;注意力都在来访者身上,就很容易对自己的感觉不自知,从而给反馈加料,令镜映失效。

 

人类有三种认知方式。远古认知方式,具有初级感觉;原始认知方式,可以用意象处理更丰富的感觉;逻辑认知方式,使我们可以用语言区分辨别各种感觉。觉照作为一种全息认知方式,可以自由地运用这三种认知方式。

 

通过戒定慧的修习,扩展个体的意识阈,时刻关注到全部的“自我”,是觉照的应有之义。这样的“觉”只是觉本身,不沾染任何东西,不动用任何心理能量,不启动离苦得乐的类本能,也就是不启动任何继发反应。这样的“觉”才能包容、转化所有的心理内容,令我们真正地脱离苦海。

 

以上内容选自赵燕程女士未出版著作《意象寻根》。